我也是射雕英雄 - 第九十六章 大理(下)
那书生听了张玉的话后十分吃惊,前一句他自己才说,如果蒙古统一了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战士,天下无人能够阻挡。可是后一句张玉就说,蒙古已经统一了,他们的大汗叫做成吉思汗。
这个消息对于书生来说可是太惊人了,他在蒙古住了一年多,差点自己就变成了蒙古人。他是见过蒙古人作战方式的,那些蒙古人可说是站在奔跑的马上就能开弓,骑术、箭术都是绝佳。书生并非普通的江湖人士,他可不像当年的江南奇怪和的马钰,见了这些没什么反应。他到金国和蒙古去都是抱有目的的,当了这么多年的宰相下来,自然知道统一后的蒙古有多么可怕!
听到张玉说蒙古已经统一,书生不禁心头一紧,皱眉沉思,过了一会儿后,只听书生叹道:“这下天下大势从此可就风云变化,难以测度了。”
张玉见书生这个样子,不禁大是赞叹书生见识不凡,竟能料到蒙古崛起给天下带来的变化。可是片刻后,张玉就想到成吉思汗天下无敌的“武功”,心中不禁立刻乌云满布起来。想到自己要去对抗强大的蒙古铁骑,张玉顿觉脖子上有点冷飕飕的,那可是横扫欧亚的无敌之师啊!自己能对付么?想到这里张玉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对,还不不对呢?
书生出了一会儿神后,转头看了看张玉,却发现张玉一幅愁思满腹的样子,似忽有什么难解之事锁绕心头。在书生映象中,从来没有见过张玉这个样子,不禁甚是奇怪。想到刚才提起的蒙古人,书生顿时浑身一震,骇然道:“难道这次你不是要抗金,你是要对付蒙古人?”
见书生猜到了自己的目的,张玉一面赞叹书生心思慎密、反应奇快,一面点头道:“不错。正是蒙古人!”
书生惊道:“你不是说要对付金人吗?”。这个消息可实在是太惊人了,张玉居然要对付的是蒙古而不是金国。难道张玉和蒙古有什么深仇大恨?可是不像啊,张玉是宋人,要说和金国有仇,书生可能会相信。可是蒙古却和大宋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张玉能和蒙古人有什么仇?
过了一会儿,书生就得到了答案。只听张玉叹道:“你觉得只是金人用得着花那么大的力气吗?如果没有外在因素,只有金国和宋国的话,就是再给金国百年的时间它也灭不了大宋。说不定等不到那个时候,它就自己衰败了,反而会被大宋所灭。当年你也到过金国,大金比大宋腐化的更快。不用咱们动手,它就会自己灭在自己手上。”说着,张玉顿了顿又道:“我真正担心的正是蒙古,那成吉思汗是野心勃勃之辈,蒙古统一后,就再也没有能阻挡他脚步之人了。现在的北方,金国被蒙古打的很惨,那西夏你是知道的。怎么样了?现在还不是对蒙古俯首称臣。我看成吉思汗的野心绝不止于此,如果这次不能攻下大金。那他回头一定会把西夏灭了再来。到时候,如果大金被成吉思汗的铁骑踏平,你觉得他会放过大宋么?会放过大理么?我所谓的抗金,不过是借金人的手练兵罢了,以后真正的敌人却是蒙古。”说着深深的看了书生一眼,道:“蒙古人不仅是金人的噩梦,更是大宋的噩梦,甚至也是你们大理的噩梦!”
张玉抬头看了看天,此时虽是已近正午,可是空中却充满阴霾,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张玉心中想着历史中蒙古人的大军征服了整个亚洲大陆,铁蹄直达东欧。所过之处几乎寸草不生,灭族无数。不禁心中再叹:“也是整个大陆的噩梦!”
原来,上次张玉已从杨康口中套出蒙古已经逼和了西夏,正在猛攻大金的大同府,金人抵挡的甚是吃力,也不知什么时候,大同就会落陷。而大同以东就是中都,如果被蒙古逼近了中都,那可不得了了。金人不能抵挡蒙古,于是完颜洪烈才想到南下盗书。当初杨康愿意和张玉结盟,正是想明教在大宋搞出些事来,好方便大金南下拓地,一来可以抢掠物质,增加大金实力,二来却可以作为一个缓冲之地。如果明教真的能和大金结盟,也未尝不能让明教帮忙抵挡蒙古。(历史上,在蒙古攻破了中都后,金国都仍然在攻宋)
书生吃惊的听着张玉所说的话,没想到张玉真正要对付的却是蒙古。就自己所见来看,张玉说得只怕是真的,统一的蒙古人或许真的会成为整个天下的噩梦。书生在蒙古住了一年多,又深知蒙古人的厉害,沉思良久后,不禁对张玉的话深以为然。
片刻后,只见书生咬了咬牙,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毅然道:“如果你需要什么帮助的话,尽管给我说,只要我力所能及,一定万死不辞!”
听了书生的话,张玉大喜道:“有子柳兄助我,那真是太好了!”说着就向书生伸出了手,那书生见张玉伸出手来,当下毫不迟疑,立刻伸手紧紧地和张玉握在了一起。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过了一会儿,只听张玉又笑道:“不知那天子柳兄去做什么了,我怎么出来找你不到?”书生一听,知道张玉所指的正是那天初到泰安客栈之事,当下,只见书生微笑道:“那天我只是给我们大理在桃源的驻地通个口信,告诉他们我们准备到大理去,让那边派人接应。同时让他们给师傅稍个话,就说我们已经到桃源了。”张玉道:“大理国在桃源有驻地吗?”书生点头笑道:“是啊,不过都是些暗探。你想想,师傅以前是大理国君,如今虽然隐居桃源了,可大理怎么可能没有派人来照看一二之心?毕竟师傅是当今皇帝的父亲啊!再说了,咱们只是隐居,可不是真正的与世隔绝,毕竟有时候还是要与外界联系的。”说着,书生笑了笑,又道:“还有些事,当今皇帝不好处理,也会来询问师傅解决之道……”
张玉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心中道:“那就是遥控指挥了!”
二人一路行来,各自不断谈论着对今后之事的看法。既然书生已经答应相助张玉,那么很多隐秘之事,张玉也逐渐向书生说了出来。倒不是张玉轻易相信人,而是从原来故事中,张玉就已经了解了书生的为人。在这个世界里,和书生相处一段时间后。张玉不禁对他更是看好。这可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儒者啊!有风骨、有热血、够仁义!
通过深入的了解,张玉发现这书生可真正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怪不得人家能当宰相呢!原来的故事中,为了突出黄蓉的聪慧,实是把书生的才能贬低了。要说聪明,可能书生真的比不上黄蓉。可是论远见,论治国之道,恐怕当世未必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书生。何况书上还有一身好功夫,当真是文武双全!
因此,张玉早就有心招揽书生,这个书生的才能对自己来说可能比黄蓉还有用。更重要的是他还在蒙古住了一年多,那么以后的骑兵可全靠书生了。要说郭靖从小在蒙古长大,可能比书生更适合。不过张玉对郭靖能不能教好一群几乎没有骑过马的战士深表怀疑。郭靖或许像成吉思汗说的那样,是个极好的勇士。但他决不是一个好老师。这书生可就大大不同了,人才,绝对的人才。
张玉之所以对书生推心置腹的讲了自己的真正目标,也是出于以上原因,一来是想真正交书生这个朋友,二来却是要借重书生的才能。
这个目的目前只有元性才知道一点,就是连七子和方无敌都只道张玉的目标是金国。倒不是说张玉不信任他们,或许对方无敌,张玉有些防范之心,可是对七子却没有。之所以这样说,一来是因为金国这个目标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同仇敌忾之心,是个大大的标靶。二来却是因为一旦说出蒙古后众人可能都不会相信。因为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对蒙古没什么了解,更不会相信这个不知道那里钻出来的蒙古会成为将来最大的恶梦。马钰尽管到过蒙古,可是他只是一个武林中人,却未必有书生这种远见。
书生就不同了,他以前本来就是宰相,又曾游历各国,当真是见识非凡之辈。张玉稍微一点,书生就明白了,因此张玉仿佛遇到了知己一般,只觉和书生说话,浑身轻松,这样的人才当然要抓到手。见书生愿意全力相助自己,张玉只觉浑身都轻了二两,虽然知道以后成功的机会渺茫的很,不过此刻,张玉却仿佛见到了一丝光芒。
既然书生精通蒙古骑射,那么,一路上张玉就成了一个虚心的学生。张玉本身功夫既好,伸手又极是敏捷,因此学起骑术可说是得心应手。很快,张玉骑术就有青出于蓝之势。
这一日,二人到了辰州,修整了一日后,张玉又悄悄找高手匠人定做了一把强弓。大宋军器是严格管制的,市面上跟本没有这种大威力的兵器。张玉花了大价钱,让匠人根据书生设计的塞北雕弓样式,让匠人打造了一把,并定制了百十支羽箭。等这一切完成后,已是十来天之后。
张玉拿了悄悄拿了弓后,与书生连夜翻墙出城,而那两匹马早在头一天就寄存在城外农家。如果大白天拿着弓骑马出城的话,很可能会被城门的兵丁拦阻询问,虽然未必有什么大事,可是张玉、书生也不愿找这个麻烦。
在农家歇了一晚后,张玉留足了银子,在那老实巴交农人的千恩万谢声中和书生骑马向西而去。空旷无人之处,张玉骑在马上请书生指点箭术。书生拿着那仿制的雕弓看了半响,摇了摇头道:“还是有些差强人意,不过也只有对付着用用了。”听了书生的话,张玉自然知道书生觉得这弓做的不怎么好,当下惊道:“怎么?那该死的奸商,还受了我十多两银子呢!”书生摇头笑道:“这原也不能怪他,你想想,私自制作这等兵器本来就是违法的,被抓住定要坐牢。再说咱们要的这么急,短短的十来天,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真正的塞北雕弓至少要花一个多月才能制好呢!再说他还做了这么多羽箭,你的钱却也花的不枉。”说着抽出一支箭来,就要试弓。
听了书生的话,张玉撇了撇嘴。不再说话。仔细看起书生的动作来。书生一边拉弓示范,一边解说,详细给张玉讲了整个弯弓射箭的过程。只见那支箭“嗖”的一声,远远射了出去,而书生手上的弓弦却不住颤动。
放完一箭后,书生把弓交给张玉道:“你来。”张玉接过弓箭,学着书生的样子也漫无目的地放了一箭。书生看后。点头道:“很好,姿势没错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才能射的准……”
就这样,二人一边骑马,一边射箭。一个月后,就到了大理境内。
路上,张玉的箭早就射完了,在问过书生箭只的制法后,很多时候张玉都是自己在制,不过用的全是木头的,而且还没有箭头。一天下来,张玉骑在马上最多能制几十支。抱着放一箭有一箭的收获的原则。这些箭对张玉来说却也足够了。
这天,二人骑在马上远远的就看见一支队伍迎面而来。似乎是一支军队。张玉正打算要不要先避让一下,却看见书生面露微笑的停下马来。看到这个情形,张玉心知这必是大理出迎的队伍到了。张玉一面心中暗赞书生有面子之余,一面却仔细观察着这支走近的队伍。
只见这支队伍大概二百来人,却是青一色的骑兵,人人都是全副武装,看样子,似乎甚是彪捍。
看到这个情形,张玉不禁开口向书生问道:“大理有多少这种骑兵?”书生摇了摇头,叹道:“这是禁卫骑兵营里的人,总人数不过两千,其他的骑兵加起来,总人数也不过五、六千罢了。”看了书生的模样,张玉默默的点了点头,显然大理骑兵形势也不容乐观。
等队伍走近,那领头的将领把手一挥,所有人都齐齐下马。那将领也翻身跃下马来,旁边一个小兵赶紧接过了缰绳,那将领就快步奔向张玉、书生二人。还没有走到,就单膝跪地,一手撑地一手抚膝道:“小将马力,奉命前来迎接二位贵客!”
那书生也不下马,只是淡淡道:“不用多礼,起来吧!”见马力站起身后,书生道:“马力,前面驿站准备好没有?”马力道:“启禀丞相,啊……,不……,已经准备好了!”说着神情不禁有些慌乱起来。
原来,那马力却是认得书生的,也知道书生从前是大理的丞相。大理在收到书生传来的消息后,就立刻派人远远到驿站来接。这支人马驻扎在此已经有二十多天了,马力天天派探子远望来路。这天,探子来报后,马力一听探子的描述就知道自己等的人到了,于是急急带着队伍来接人。那书生虽然已经不是宰相了,可是却仍在大理有着崇高的地位,当朝大臣听到书生奉一灯之命而来,可万万不敢怠慢,因此,老早就派出了人马。
一行人在驿站休息了一天后,就再次向西而行,几天后就来到一座大城。远远的望去,那城气势恢弘,城墙由一块块青石建成,看起来十分坚固。张玉本以为那就是大理城,可是一问之下,才知道那是石城郡,离大理还远着呢!不过这里是大理防御要塞,也是一座大城,人物亦是十分繁华。
进的城来,只见城中人来人往,有不少少数民族。这些人和汉人一样,有做生意的、有购物的、大声和汉人争吵的等等,总之各形各色的都有。张玉自己就看出了好几个不同的民族,有的衣着鲜艳,浑身陪着叮叮当当的饰物。而有的短袖赤足,脖子上只挂了一条链子。更有的身配长刀,形容彪捍……
听书生解释,这些人大部分都住在自己的部族,只有少数会居住在城中。平时城门一开,就会有大量的各民族之人来做买卖,讨生活。如果留心的话,说不定能从这些民族手中买到不少希罕之物。听了书生的话,张玉高兴的点了点头,打算一安顿下来就到处逛逛!怎么说云南也是个好地方,如果是旅游的话,不买些东西做纪念,那可太也说不过去了。
在石城郡住了三天后,队伍再次出发,可是张玉却什么也没有买,空着一双手就上路了。路上不管是谁叫他,他也不理会,似忽有什么心事。书生甚是奇怪的看了张玉一眼,昨天他不是兴致勃勃的去购物了吗?说是要买些什么纪念品,可是现在怎么一幅郁闷至极的样子呢?难道没有买到?书生摇了摇头,也不去管张玉,以张玉这个郁闷的样子,恐怕也没有心思跟自己说话吧?于是书生自去找马力说话。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可路还是得走。于是,走着走着……,大理城已遥遥在望!
</p>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