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射雕英雄 - 第九十五章 大理(中)
看着自己狗爬一般的字迹,张玉长长喘了一口气,轻轻的放下了笔,无奈的摇了摇头。
看来也只能这样了,反正能看懂就行。想到方无敌看到自己的字后不免再次哈哈大笑,张玉不禁脸色微红。上次与方无敌讨论时,张玉提笔写了一些东西,上面的字即难看,涂改又多,尽是一团团墨迹,方无敌看罢后哈哈大笑,狠狠的把张玉取笑了一番,说就是没有写过字的人也比张玉写的好看,张玉当场就臊红了脸。看着这几页信纸,张玉心中微叹,改是改不了了,不过已经比上次进步了很多,至少没有涂的到处都是一团团墨迹么!
分别写好了给方无敌和杨安儿的信后,张玉就打算立刻找人给方无敌送去。明教在桃源的分舵张玉是知道的,上次张玉经过桃源时还去打了个招呼,他骑到岳阳的那匹马还是明教分舵里的人帮忙张罗着买的。如果自己独自去买的话,在马匹稀有的大宋境内可是难以买到的,因为根本没有门路,别人也不会买给他。离开岳阳后,那马被元性拿去了,他和郭黄二人却是赶着牛车一路行来的。
张玉这次去分舵,一来是找人给方无敌送信,二来却是有让人帮忙买两匹好马的意思,不然大理这么远,难道还是赶着牛车去?
张玉走出了房门,敲了敲书生的房间,想给书生打个招呼。哪知敲了半天门,屋里却没有声息。张玉凝神听了一下,屋内却是没有人,那书生不知到上哪儿去了。张玉无法,只好找到店小儿,告诉他如果书生回来让他不要担心,自己晚上就会回来。
漫步在桃源的街头,张玉神思却早就飞到了大理。不仅是为了将要去办的事,同时也想领略一下异族的风情。据那书生说,大理是少数民族和汉人杂居之地。其中少数民族至少占了一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果不知道的话,很可能会不小心得罪人。而当地民风彪捍,真正闯了祸,却是十分麻烦之事。
来到明教分舵的驻地,张玉找到了熟识的舵主刘放,请他安排人给方无敌送信。言道这信件非常重要,万万不可出什么意外。那刘放见张玉如此重视这信,当下拍胸保证,道:“副教主请放心,既然这信这么重要,我看我还是亲自送去好了。”张玉沉思片刻后。点头道:“也好,那就麻烦刘舵主亲自跑一趟了。”刘放道:“不知副教主还有什么安排?”张玉道:“你看能不能再给我找两匹马来?”刘放道:“可是可以,不过却要再等两天,这里可没有现成的好马了,需要到南山马场去。”张玉点头道:“也好,那我就再等两天好了,你到时候让人给我送到泰安客栈去,至于送信却不能耽搁了。你收拾一下。最好明天就去吧。”
当张玉回到泰安客栈时,天色已经渐渐的黑了下来。倒不是他在明教分舵耽搁的太久,却是自己逛街去了。本来张玉一个大男人是不会逛街的,可是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却一直没有好好逛逛,领略一下古代的风情,不免有点遗憾。于是,张玉出了明教分舵后,就信步闲逛起来,甚至还买了一些小物件回客栈。
回到客栈时,书生已经回来了。不等张玉开口相询他去了哪里,就见书生惊愕的看着张玉手里提着的东西道:“你买烟花爆竹做什么?”张玉笑了笑,道:“玩玩呗!”书生愕然道:“玩玩儿?”
爆竹这个东西除了逢年过节或是婚丧之事等用的上以外,平时也没见谁拿来玩的。张玉这个举动可叫书生摸不到头脑了,不过他深知张玉之智,如果是其他人说要玩,书生说不定就信了,可是张玉也这么说,书生可说什么也不信了。只道张玉买这些东西说不定有什么深意也不一定。
二人在客栈住了两天,明教送来的好马也就到了,二人起着马一路缓缓南下。出了桃源,让书生吃惊的事发生了,张玉用火折子点燃了一只香,就真的玩起烟花爆竹来。一路上,只听“砰砰砰”的声音不断,张玉每点燃一个爆竹就扔出去,“砰”的一声。开始两匹马听了这个声音还有些躁动,可是久了也就惯了,依然不紧不慢的走着。
书生惊讶的看着张玉把所有的烟花爆竹放完,只见张玉拍了拍手,抖去灰尘,笑道:“这里的爆竹还不错,好了,我们走!”说着就“驾”的一声,策马向前奔去。书生搔了搔头,疑惑的看着张玉的背影,难道他真的喜欢玩爆竹?
想破了脑袋,书生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马鞭一扬,那马受疼,立刻迈开四蹄,飞快的奔跑起来。身后,只留下高高扬起的尘土。
书生骑术甚好,片刻之后就追上了张玉。张玉侧头看了追上来的书生一眼,笑道:“好骑术!”其实张玉哪儿懂什么骑术好坏?不过,见书生能追得上他,想必骑术一定比自己高了。
这两匹马是桃源分舵专门为他挑的,当时那送马来的明教弟子就对张玉说过,这是两匹北方好马,长途跋涉、短途奔袭都不是问题。尽管张玉并不懂马,可是看到这两匹马膘肥体壮,筋肉匀称的样子也知道甚好。收了马后,张玉十分欢喜,不但大大表扬了桃源分舵办事得力,甚至还赏了那明教弟子一锭银子。
现在张玉努力策马飞奔,可是还是被书生片刻间就追了上来,那么只能是书生骑术比自己好了。尽管张玉知道,如果自己狠狠一鞭子打下去,这马可能跑的更快,可是张玉却不愿这样做。这不是使蛮力吗?张玉一向认为骑马是个技术活儿,就像训兽师训兽一样,如果动物不听指挥,决不是动物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听张玉赞自己骑术好,书生笑了笑道:“我以前到过捕鱼儿海子,跟哪里的牧民学的。”张玉道:“蒙古人?”书生点头道:“是啊,弘吉刺部!”张玉奇道:“你怎么会去蒙古那么远的地方?”书生笑道:“年轻时我喜欢到处游学,可我们大理有多大?本来大理学子游学一般就在大理了,而有点钱的就到大宋,一来大宋繁华远非大理可比,二来大宋却是天下学术的中心。如果不能一游,那可是大大遗憾了……”
听了书生的话,张玉插口笑道:“那你家一定特别有钱,所以才会远到蒙古。”
听张玉打趣,书生微笑道:“我家也算薄有微才,不过我到蒙古却不是因为这个。”
张玉奇道:“那是为何?”
书生心神仿佛又回到当初年轻时的情形,一边回忆,一边喃喃道:“当初我在大宋游学二载,为的是可以学到天下顶尖的治国之道。可是来到临安后,我却发现大宋虽然仍是繁华无比,可是这个国家却已经没落了……”说完后,书生又道:“有句诗做的好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吟完后,书生不由长叹一声!又接着道:“我在大宋失望而归,不禁起了再去金国看看的念头,我想看看,大金是凭什么把大宋逼到这个地步的。”说着,书生深深看了张玉一眼。
张玉迎着书生的目光,微笑道:“那你觉得大金怎么样?”
张玉想不到书生居然是如此有远见的一个人,不禁暗道:“人才啊!”可是片刻后,张玉想起书生当过大理宰相,可是也未见得就把大理制理的强盛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他只是光说不练,或是一灯老和尚的问题?
只见书生摇了摇头,叹道:“大金的情况也和大宋差不多,那些达官贵人几乎人人都是醉生梦死!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玉见书生这个样子,微叹道:“所以你又去了蒙古?”书生点头道:“是的,我又去了蒙古,在弘吉刺部住了一年多,我的骑术就是跟那里的蒙古人学的。”张玉道:“那你觉得蒙古人怎么样?”
听张玉问起蒙古人,书生眼睛一亮,开口道:“蒙古人都是绝好的战士,骑术、箭术都可以说是独步天下。可惜,他们深处苦寒之地,极是贫穷,又像一盘散沙一样,部落之间常年征战不休,还要受到外来国家的欺负,那弘吉刺部每年都要向大金进贡无数的牛羊……”
听了书生的话,张玉知道书生并不知现在蒙古的情形。蒙古十分偏远,而书生又跟随一灯隐居了那么久,自然消息闭塞。如果与外界有什么联系的话,那也多半是武林之事,或者是大理国的消息。决不可能知道在那遥远蒙古发生的事。
只见张玉摇了摇头,道:“如果蒙古统一了呢?”
听了张玉的话,书生沉思了良久才道:“如果蒙古真的统一了,那他们就是天下最可怕的战士,我实在想不出还有谁能阻挡他们的脚步!”说完这句话后,书生突然惊异的看了张玉一眼,似忽明白了什么……
张玉沉重的点了点头,道:“他们已经统一了,现在蒙古人的大汗叫做成吉思汗!”
</p>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