缎子鞋 - 译者余中先后记(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牢记备用网站
    译者余中先后记

    我不知道应该说是《缎子鞋》成就了保尔·克洛岱尔这位大诗人的世界声誉,还是保尔·克洛岱尔成就了《缎子鞋》这部世界戏剧的杰作。

    保尔·克洛岱尔(paul claudel, 1868-1955)的文学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多年,可以视作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戏剧的后期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以其充满强烈宗教感情、艺术上孜孜不倦永远探索的戏剧和诗歌闻名。

    1890年,克洛岱尔正式皈依天主教,同年参加了外交会考并勇夺桂冠,自此开始了外交生涯。他于1895年到1909年前后三次长期居留中国,曾任驻福州和天津的领事。后又任法国驻巴西、丹麦、日本、美国、比利时等国大使。1936年克洛岱尔退休回乡,仍潜心写作,1946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

    克洛岱尔一生笔耕不辍,著作丰厚,他的戏剧作品主要有《金头》(1889, 1894)、《城市》(1890, 1897)、《交换》(1894)、《第七日的休息》(1896)、《正午的分界》(1906, 1948)、《给圣母马利亚报信》(1912, 1948)、三部曲《人质》、《硬面包》、《受辱之父》(1908, 1914, 1916)、《缎子鞋》(1923, 1943)、《哥伦布之书》(1928)等。

    克洛岱尔的诗歌集有《流亡诗集》(1905)、《五大颂歌》(1910)、

    《三重唱歌词》(1914)等。他还翻译了不少外国诗,并有根据中文诗改写的作品《拟中国小诗》(1935)和《拟中国诗补》(1938)。

    戏剧是克洛岱尔艺术才华的主要表现形式,他本人也因其剧作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广大的观众。

    《缎子鞋》(le soulier de satin)是克洛岱尔最长也是最著名的剧本。它以全世界为舞台,呈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西班牙为中心的殖民帝国的巨幅画卷。剧的中心线索是西班牙重臣堂·罗德里格与贵妇堂娜·普萝艾丝的爱情悲剧:普萝艾丝与罗德里格邂逅相识,一往情深。她不顾丈夫的禁令,与情人罗德里格约定在海滨旅店见面,但罗德里格途中遇险无法前往。普萝艾丝逃脱家庭的藩篱赶往情人家中,却始终不敢与罗德里格见上一面。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普萝艾丝在天主的启示下,悟出灵与肉之理,毅然赴非洲要塞摩加多尔担起天主教国家给她的使命。与此同时,罗德里格于去美洲总督府赴任途中借道非洲邀她同行。但已献身天主的普萝艾丝回绝了他。这两个情人天各一方,但心心相印。

    十年后,已成寡妇的普萝艾丝被迫嫁给为西班牙守要塞的异教徒卡米耶。又是十多年后,在美洲大陆历尽磨难的罗德里格已失宠于西班牙国王,他又老又残,被卖做奴隶。

    除了堂·罗德里格与贵妇堂娜·普萝艾丝的爱情悲剧这条中心线索之外,还有贫穷少女缪西卡与那不勒斯总督之间理想爱情的抒情田园诗情节,以及许多零碎的插曲过场。

    《缎子鞋》剧情跌宕起伏,地点、时间跨度极大,舞台色彩斑斓,人物众多,是一部史诗般的戏剧巨著。

    </p>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