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五代十国 - 第三十六章 听天命
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七月,契丹主耶律德光不甘心他对中原的“处子战”如此收场,再派梯里已(又称惕隐,系契丹官名,掌皇室政教)涅里衮等人率七千轻骑前去救援。
王晏球闻知消息,先丢下困兽王都,带兵在唐河(今河北定县附近)迎击契丹骑兵,契丹兵没有防备,被唐军狂杀一通,死伤惨重,腿长的调头就跑,王晏球一直追到易州(今河北易县)。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再次招待远来的契丹客人,出兵绝了涅里衮的后路,生擒涅里衮以下五十多人。因连降大雨,涞水(拒马河)暴涨,契丹兵又溺死了一部分。剩下的还想北逃,被幽州村民发现,各持大棒来招待契丹人,打死了数百,最终有幸逃回契丹的人不过几十人。耶律德见援军败的如此之惨,气的直跺脚,没想到李嗣源这么不好惹,但他没有甘心失败,毕竟中原的富饶对于他这个游猎皇帝来说具有不可抵抗的诱惑力,他一直在寻找机会。
打退了契丹援军,王都困守孤城,实在熬不下去了。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二月,王都和铁刺准备突围逃往契丹,还没收拾好金银细软呢,定州都指挥使马让能就打开城门,放唐军进城。王都知道没戏了,只得举族自f,铁刺被俘,押到洛阳处斩。
平定朱守殷和王都叛乱以后,各地藩镇都老实了一阵子,不敢在这个时候冒尖,李嗣源在军民中的威望已经超过了李存勖,想反也没机会。李嗣源好不容易迎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开始偃武修文。
李嗣源虽然是行武出身,但骨子里他并不是一个凶狠好斗之人,这点和后来的赵匡胤比较相似,“为人纯质,宽仁爱人。”说到赵匡胤,倒想起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来,就是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的某一天晚上,f香祭天,说:“我无才无德,让我做天下之主实在勉为其难,天下大乱已经上百年了,希望上天能怜悯苍生,早日出一个圣人,救黎庶于水火。”
果然,当天夜里,在洛阳夹马营中降生一个男婴,就是后来实现局部统一的宋太祖赵匡胤。这个故事源出北宋名臣王禹所著的《五代史阙文》明宗条,并不是很可靠,可能是宋朝人为了美化赵匡胤而捏造出来的。
李嗣源曾经和翰林学士赵凤谈及君臣关系,李嗣源很感慨的对赵凤说:“先帝为了褒奖功臣,曾经赐给我和郭崇韬、李继麟免死铁券,可结果郭李二人皆被灭族,朕也差一点成先帝刀下之鬼。”赵凤的回答很有道德力量:“皇帝把仁爱放在心中、行于事中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搞什么形式主义。”
赵凤不愧是个儒中君子,和那些溜须拍马顺杆子爬的犬儒们在人品上不知好多少。以前庄宗刘皇后想认张全义做干爹,赵凤就力言不可,后来任圜被赐死,也是赵凤为任圜极力争取,虽然两件事都没有成功,但至少说明赵凤是个光明磊落的人。
而同时和赵凤进入翰林院的冯道此时已经荣升宰相,一直觉得五代十国人物如过江之鲫,但真正可以称之为有术士看过安重诲的面相,说他“日后必将大贵”。并说安重诲不久就要率军讨伐淮南,要统一天下云云。有人把这事报告给了李嗣源,李嗣源一听怒不可遏,便把安重诲叫去,责问道:“听说你私建军队,要攻打淮南,这事朕怎么不知道?”
安重诲被李嗣源骂的一头雾水,醒过神来后才大声呼冤:“兴兵讨伐是国家大事,这应该由皇帝做出决定,臣哪敢如此僭越?一定是有人在中伤臣。”李嗣源“哦”了一声,又找来指挥使安从进等人,商议如何处理这件事。安从进和安重诲关系不错,拿自家老小做保安重诲必无反心,李嗣源这才作罢,但对安重诲的疑心越来越重。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